新闻动态
4月23日晚18点至20点,副校长王学路受邀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教师座谈交流会,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约30名青年教师参加,座谈会由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安国勇主持。
王学路结合自己从事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以“不断改变,超越自我”为题,分三个方面与实验室青年骨干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交流。
积极适应、融入和贡献
2007年,正值国内高校生物学科开始从国外大力引进人才之际,王学路教授回到了国内,入职复旦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刚刚入职,面临从博士后到课题组长身份的转变,面临国内全新的研究环境,面临开展工作的实际困难,王学路积极应对、主动适应,实验室老师和学生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2点。经过了两年的拼搏、努力,产生了回国后实验室第一篇重要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同时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的支持。
王学路谈到,在进入新的实验室或者实验室建立之初,个人一定要努力,我们河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青年教师一定要勤奋,要倡导“晚上12点文化”,要“比一比谁的实验室晚上关灯的时间最晚”,要让国家重点实验室晚上的灯光融入河南大学创新血脉之中,成为河南大学新的“学术景观”。
王学路讲到,在个人事业和实验室的发展过程中,要主动融入单位平台、环境和文化的建设,要珍惜、爱惜我们河南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我们能够在河南大学建设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属不易,是河南大学、学科带头人和全体实验室师生共同奋斗的结果,来之不易,也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着很好的学术声誉。每个青年教师都有责任去维护、发展这个平台,大家要比贡献,在付出的同时要去影响和改变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文化和管理水平,走出一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特色之路。
怎样做好科学研究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王学路介绍了自己的科研历程,在多年的科研和教学过程中,研究对象涉及到从小麦、玉米、拟南芥、水稻和大豆的转变;研究系统涉及到生理生化、信号转导、激素相互作用、生物固氮等的丰富和提高。他讲到,在科学问题、研究对象和系统的变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新,是研究的新颖性。青年学者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不要担心研究方向和研究对象的改变,要主动融入单位的科研平台和方向凝练,积极主动去改变。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随时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积极状态、一种对科学研究的新鲜感,在创新的过程中保持一种享受科学研究过程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要有定力,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王学路进一步强调了团队的重要性,他以国内两个单位的科研和教学为例。其中一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多,单兵能力很强,但是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凝练特色的研究方向,导致参与和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产生重大科研成果、有影响力创新团队的能力就弱;而另外一个单位,虽然个人能力有些许差距,但是团队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形成了极具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我们河南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来讲,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应该按照实验室的总体规划去凝练研究方向,形成优势团队,参与国内外竞争。他结合自己的实际又谈到了获取国家科技资源支持的重要性,每一个青年教师都要主动申请、参与国家级的项目和科研计划,在项目的申请过程中,整理、提升自己的学术思路,锻炼自己管理课题的能力,通过课题的支撑,才能获得和国内外同行有效交流的渠道和位置。
如何培养研究生
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大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人才,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的水平和能力是科研创新的核心问题之一。导师一定要以身作则,没有能力差的学生,在科学研究和生活关怀的前提下,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科研习惯,他认为每一个研究生进入课题组都至少要经过两年细致、面对面、有效的沟通和训练,其中科研理念、清晰的研究思路训练最为重要,培养学生要投入时间,导师要全身心投入到研究生的培养中,要和学生反复交流,沟通课题。
在王学路分享宝贵的科研和教学经验后,实验室青年教师也就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困惑和王老师进行了交流,每一个青年教师都在科学家鲜活经验分享的过程中得到感悟、成长和提高。
Copyright@2017 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河南-开封 联系电话:0371 — 23798708